記者 吳昌勇 劉淵 張振業(yè) 文/圖
8月15日,“兩山”理念提出二十周年之際,漢濱區(qū)雙龍鎮(zhèn)細雨蒙蒙。“陜茶1號”育種人王衍成手執(zhí)修枝剪,向來訪客人演示斜剪技法:“依山勢斜剪茶壟,比‘平頭式’修剪增產20%以上。”他右手握剪、左手托枝,說話間手腕一沉——“咔嚓”一聲,多余茶枝應聲而落,動作利落如當年。
這一幕,恰似1994年那個清晨。一截帶露珠的老茶枝從母樹分離,旁人眼中尋常的修剪,在王衍成心中卻是熾熱夢想的起點——讓這株老茶樹,在安康土地上長出“金山”。
王衍成查看茶苗長勢
夢想早有伏筆。1992年,尚在安康地區(qū)茶果技術推廣站工作的王衍成,參加中國茶葉學會學術討論會后,萌生了安康茶樹品種自主選育的念頭。
彼時的安康茶,困在“補丁地”里。雙龍鎮(zhèn)的茶農王慶發(fā)至今記得,20世紀90年代家里的老茶園,病害跟著雨季來,產量極不穩(wěn)定,手工炒茶1斤頂多換10來塊錢。王衍成深知,沒有好品種,再勤懇的茶農也刨不出“金疙瘩”。
他踏遍安康老茶園,尋找表現優(yōu)異的單株。1993年3月12日,龍泉村祖屋外,一株百歲古茶樹牢牢吸引了他的目光——發(fā)芽早、芽頭壯、葉片油亮。王衍成如獲至寶,連續(xù)一年多定期回祖屋觀測,記錄數據,歷經嚴謹比對,他確信無疑:這棵樹,就是未來安康茶產業(yè)的“芯片”。
要讓茶樹優(yōu)秀基因“克隆”,需無性繁殖技術,而當時陜西尚未應用。面對茶農“用茶籽種茶千年了,插枝條怎么能活?”的質疑,王衍成只好在自家土地上試驗?僧敃r,一家人的溫飽都從土里刨食,哪敢輕易拿來種茶!1994年8月,他向親戚借來十幾平方米荒地,開荒、扦插……在不解與觀望中完成育苗試驗。1995年10月,首批扦插苗成功出圃,移栽后成活72棵?粗@些嫩綠的幼苗,王衍成看到了希望。
為這棵“希望之樹”,他賭上前程,毅然辭去公職回鄉(xiāng)務茶。“陜西茶產業(yè)得有自己的種!”這句話,他跟家人說,跟茶農說,也跟自己說。2006年,“安康市漢水韻茶業(yè)有限公司”掛牌成立。王衍成帶著農戶在地里劃線、栽苗,手把手教大家管護,推廣“公司+農戶+科技”模式,為茶種安上“成長翅膀”。
這棵“樹”的成長,從來不是孤軍奮戰(zhàn)。2010年,培育多年的新茶種定名“陜茶1號”。申報路上,他帶茶樣跑遍西安、北京、杭州,檢測報告折得整整齊齊。2011年6月,“省級良種”認定下達,他在茶園里反復踱步,心中滿是欣慰。2014年至2019年,該品種先后獲國家《植物新品種權證書》和《非主要農作物品種登記證書》,成為安康首個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級茶樹品種。
作為陜西省首個通過國家登記的無性系茶樹品種,“陜茶1號”被定為“十四五”全省主推品種,以葉色深綠、發(fā)芽早、芽葉肥壯等特點,填補了陜西無性系茶樹品種空白,結束了依賴外省品種的歷史。2023年,它入選農業(yè)農村部“農業(yè)主導品種”,躋身全國3個茶樹主導品種之列。
然而,王衍成心里的“樹”不止一棵。1997年在安徽開會時,專家一句“名優(yōu)茶能機械化生產”的話,讓他連夜坐火車趕回安康。他帶著設備說明書跑遍陜南,引入30多臺機器先試先行,炒出的茶葉外形勻整、質量穩(wěn)定,茶農們捧著新茶,眼睛都亮了。“工業(yè)化才是產業(yè)升級的路!”王衍成認準了這個理。此后,他將近億元設備推廣至900多家茶廠,1萬多臺機器持續(xù)運轉,推動安康茶產業(yè)完成了從“靠手炒”到“靠機器”的革命。
女兒王沁說,“陜茶1號”是父親的“另一個孩子”。從兒時看父親對著茶枝念叨“要好好長”,到如今自己成為茶企負責人,才懂父親當年的執(zhí)著——那不是在育苗,是在給鄉(xiāng)親們育“搖錢樹”。
“陜茶1號”茶園
如今,“陜茶1號”有了3個繁育基地,數億株茶苗栽種到了陜西、重慶、湖北、山東、廣西等11個省、自治區(qū)、直轄市。茶農們采著“金葉”,日子像茶芽一樣冒尖。
這棵“樹”也正吸引著更多年輕人回歸。“90后”安康姑娘劉艷茹的手機成了茶園里的“新農具”,通過直播向網友展示“陜茶1號”的鮮甜,一場直播銷售額就能破萬元,產品從安康飛向全國各地。“以前賣茶靠腿跑,現在靠網!”她說,2017年從城市返鄉(xiāng)種茶,正是因為看到王衍成將老茶樹變成“金產業(yè)”,深信綠水青山中藏著好日子。
安康地處秦巴山區(qū),曾因“九山半水半分田”的自然條件而發(fā)展受限。近年來,安康市堅定不移走生態(tài)優(yōu)先、綠色發(fā)展之路,將茶產業(yè)作為突破困局的重要引擎,實現了從“茶山”到“金山”的精彩蝶變。
因茶致富,因茶興業(yè)。截至目前,安康已建成“陜茶1號”種質資源圃和良種繁育基地1000畝,年繁育種苗5000萬株以上。全市茶園總面積達112萬畝,年產量達5.8萬噸,綜合產值突破340億元,帶動約60.3萬茶農增收致富,“安康富硒茶”區(qū)域公用品牌的價值也達到52.23億元,位居陜西第一、全國第十九位。
夕陽為雙龍鎮(zhèn)茶園鍍上金邊,王慶發(fā)指著村里的樓房笑:“這都是茶葉換的!民宿也火了,綠水青山真成金山銀山了!”
風過茶園,茶香漫山。那截1994年剪下的老茶枝,已然在安康的土地上扎根,長成了一片片致富林;而王衍成在心里種下的那棵“樹”,也早已枝繁葉茂,結出了讓鄉(xiāng)親們過上好日子的“金果實”。
“茶樹種在地里,也長在咱安康人的心里。”王衍成是在心里“種”樹的人,種的是執(zhí)著,是遠見,是讓綠水青山流金淌銀的夢想——這夢想,還在秦巴山的茶海里,繼續(xù)生長。